催化燃烧设备,有机废气处理,废气净化设备

有机废气处理公司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15895046664
公司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凤凰村上山庵9号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万亿”碳市场来了!哪些产业将迎来利好?
浏览:223发布日期:2021-07-21

1 哪些行业站在“风口”?

       清华大学的一项课题研究显示,中国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需要投资约138万亿元人民币。

       那么面对万亿市场空间,哪些行业站在“风口”?首当其冲的就是电力行业。据悉,首批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共计2225家,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

      “对于高碳型能源企业来说,低碳化转变是巨大的挑战,甚至可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涉及到投资、技术的转换,外部市场融资等一系列过程,一定要有提前的预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在接受采访时说。

以浙江为例,浙西南一家热电企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个月刚分配到了预配额。“是按照前几年排放的一定比例核算的,但具体细化的政策还没出,现在不确定是否够用。”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够的话,肯定是要去碳市场购买配额的。”

而致力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浙江新能在7月15日面对投资者提问时答复,旗下的风、光电项目可作为中国自愿减排项目开发自愿减排量在全国市场交易。

        实际上,除了火电行业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等高排放行业也在面临着类似的影响。

       财通证券表示,碳交易将深刻影响这些高能耗行业的竞争格局。在这一背景下,拥有先进工艺、管理和能耗水平的企业优势将更加突出。浙江作为化工大省,浙江的化工龙头企业应该抓住这一机遇进一步强化优势,向绿色低碳转型。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研究员刘起贵。

      “碳交易市场设立的最终目的是减少碳排放。路径则是通过建立市场交易机制激励企业技术升级,节能减排。”刘起贵表示,“这一机制必然导致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加速整合。头部企业可以将生产技术以及环保水平上的优势转换为一定的经济效益,而生产工艺落后、环保水平较低的小企业成本抬升,加速出清。”

2 长期来看,哪些产业将迎来利好?

       “当前,我国低碳技术的市场格局还不够成熟,如废气监测、捕捉等研发和使用还不是很达标,碳汇技术、碳汇设备工艺方面也缺乏优质龙头企业。”赵锡军表示,下一步应该尽快培育相关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和市场化进程。“2030年是个临界点,在此之后碳汇市场将发生巨大作用,红利也将随之显现。”

       首先直接受益的是可再生能源领域及其上下游产业链,例如风电、光伏、水电、生物质能等;其次高碳排放行业中,秉持“强者恒强”的理念,火电、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的头部企业潜力巨大;最后,一些碳交易产业链相关的如碳监测行业等衍生服务行业。

3 后续碳价如何变化?

       我们先来看看目前碳交易最发达的欧盟市场的行情。6月28日,ICE欧盟碳排放交易许可(期货价格)最高接近56欧元/吨,逼近历史最高值56.90欧元/吨,此后有所下跌,但也维持在50欧元/吨以上。

我国的情况呢?据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的最新数据,从全国7个地方试点运行情况看,近两年加权平均碳价约在40元人民币左右。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碳价长期一定是看涨的。

     “试点时期,我国碳市场规模小,区域性明显。这个时期的碳交易对参与方来说只是在完成任务,更是缺乏投资者参与,因此流动性差。”刘起贵表示,“长期来看,全国市场由分割变为统一,且监管趋严推动企业参与碳交易,流动性一定是会提升的。”

      碳交易市场如何最大化地发挥其定价功能,增加流动性?“仅靠现货市场是不够的。”刘起贵告诉记者,从国际上活跃的几个碳市场的运行经验来看,期货市场才是碳交易的主要市场,期货市场给投资者提供长期稳定的预期,也能通过一定的杠杆作用吸引资本进入,增强碳市场流动性,能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作为商品存在的地位。

4 浙江的机遇

       浙江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拥有着广泛的布局,近日发布的《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实施“风光倍增计划”;更好发挥以抽水蓄能为主的水电调节作用;因地制宜高质量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到2025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装机占比达到36%以上。

      “浙江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布局和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一是利用沿海的优势推动海风项目,二是在光伏方面布局较早,有着较强的产业链优势。”刘起贵表示。

据悉,浙江省是全国率先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相关行动方案的地区,《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初步构建我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到2030年,着眼碳中和战略目标,绿色低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抢占碳中和技术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