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钢氨气处理塔的工作原理
一、核心工作流程
气液传质与吸收反应
含氨气体从塔底进入后,与塔顶喷淋的酸性吸收液(如稀硫酸或稀盐酸)逆流接触,通过填料层形成气液混合界面,氨气(NH₃)与吸收液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稳定铵盐(如硫酸铵、氯化铵)。
传质推动力源于气相中氨的分压与液相中氨平衡分压的差值,推动氨分子从气相扩散至液相,实现高效分离。
流体力学强化吸收
利用塔内管道设计(如进气管大、出气管小)形成微正压环境,促进气液两相激烈碰撞与充分混合,加速反应速率。
吸收液与气体接触时,通过冷却和重力作用快速沉降至循环水箱,形成可回收的铵盐溶液。
二、关键结构设计
塔体与材质
采用玻璃钢(FRP)材质,兼具耐腐蚀性(适应酸性/碱性介质)、机械强度和轻量化特点,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喷淋系统
雾化喷淋头均匀分布吸收液,形成密集液幕覆盖填料层,增加气液接触面积;喷淋密度和角度经优化设计以提升传质效率。
填料层
采用高比表面积填料(如圆纹花环、陶瓷填料),比表面积>300 m²/m³,孔隙率>90%,强化气液混合与传质效果。
循环与除雾系统
吸收液通过循环泵实现重复利用,系统自动补充吸收剂并调节pH值,降低运行成本。
顶部配置折流板或丝网除雾器,拦截废气中夹带的液滴,防止二次污染。
三、应用特性
净化效率:通过优化填料和喷淋系统,氨气去除率可达90%-98%,尾气浓度<20 mg/m³。
资源化回收:反应产物(如硫酸铵)可作为工业原料或化肥直接回用,降低处理成本。
耐腐蚀性:玻璃钢材质耐受酸性/碱性介质腐蚀,适应化工、制药等高浓度氨气处理场景。
注:实际运行需监测吸收液浓度及pH值,定期维护填料层和喷淋系统,避免堵塞或腐蚀影响设备性能。